推荐企业 更多+
      活动项目 更多+
福永联谊会2011年迎龙足球贺岁杯比赛
      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福永联谊会2011年迎龙足球贺岁杯比赛发起人:福永联谊会秘书长魏基彬联系电话:1
您当前位置 > 首页 > 文苑天地 > 诗文欣赏
诗文欣赏
状元李威光的生平与传奇
时间:2015/7/3 15:36:49        点击:988

状元李威光的生平与传奇
刁展家

    李威光系华城镇黄埔村人,别名作楫,生于公元1735年。他身材高大魁伟。在当时家乡人“书要读、武要练,老婆不娶都随便”的传统风气下,他一边读书,一边练武,文武兼备。
    李威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(即公元1772年)高中武状元(同科文科状元由安徽人金榜所获得)。威光获钦点状元后,朝廷授予他头等侍卫衔,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,旧时称之为天子禁兵。数年后,因表现突出,于公元1777年授职为广西提标,左营游击(清代兵制有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、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,号称为“满洲八旗”。汉族兵俱用绿旗,称绿旗兵或绿营兵,提标即系提督属下的绿营兵)。后历任浙江水师中军游击,福建烽火门副将、参将。公元1786年奉福康安之命调派台湾,进剿台湾省以林爽文为首的天地会,一年后平息事态,留守台湾省任水师副将。不久,奉调福建闽安水师任副将,随后荣升广东南澳总兵官。纵观威光的军旅生涯,可以说大半生都是在驻守海防中度过,为维护福建、广东沿海地区的百姓安宁,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    日新月移,二百多年后的今天,状元李威光依然为我县人士津津乐道。他的传奇故事愈传愈多,愈传愈神奇。

风水传说

    据家乡父老相传,五华之所以要出状元,完全是山川地理环境所致。因为五华三面环山,一面丘陵,源自紫金南岭的琴江好似玉带一样从中环绕而过,形成山环水抱之势,奇人抱负之状,故能出状元郎。另据传在宋朝设置县治时,就有地理明师在《龙课》上预言:“乾山乾向水流乾,乾上高峰出状元。”
    据李氏家族传说,李氏祖上葬有一佳穴墓地,喝形称“三级浪”,在潭下镇附近。在落葬前,地理明师就在龙课上预言:“三级浪中龙献爪,满街争看状元归。”这在故乡李氏定公族谱上有记载。
    威光的出生地是华城镇黄埔村。全村地势平坦,状似玉盘,东有梆弓岭,南有马鞍山,西有高栋首,北有大鼓岭,风景优美,景色宜人,是天然自成的一村落。据传,威光钦点状元后,就有朝廷国师前来视察过,确认这村是不是出状元之地。正是:
村东屹立号梆弓,
一世英名万古崇。
龙虎榜中称第一,
威光从自显家风。

神话传说

    相传李威光乃真武帝投胎转世,此种神话传说是由华城镇北面山上的南华别洞一副对联引证而来。该洞门的楹联如下:“奋迹武当山,四十五年成道界;留亭长乐地,百千万世壮威光。”
    武当山座落在湖北省乐都县的太和山。此山共有二十七峰,天柱峰为最高,又名紫霄峰,亦称金顶。明朝初期真武在此山修道,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封真武为帝,不久又把此山称为泰嶽。
    相传,李母怀孕威光时,因劳作农事,每天早晨必须经过村中一座庙宇。该庙奉祀的系“五显大帝”神位,五显大帝曾经托梦给看管庙宇的庙祝说,每天早上有大人物经过,此后不宜过早开庙门,以免起坐打揖的麻烦。庙祝半信半疑,每天早上从门缝中察看,只见一妇女耕作农事而过,并没有什么显赫人物,心中甚为不解,直至威光出生高中状元后,神再托梦给庙祝,所谓的大人物即系李母胎中的状元郎。
    还有一种传说,李威光大考当年,全县粮食失收,原因乃系全县大小神明都护卫威光上京应考去了,无时间顾及普通百姓家的农耕之事,故造成农作物歉收。

上京赴考的传说

    据父老相传,李母贤慧有加,教子有方,特别擅长口才,对威光的影响相当深远。相传当年威光启程上京赴考,在大门口跨过门槛时,不小心踏死一只小鸡,认为不吉利,乃返回厅堂。其母鼓其勇气,使其再次启程。谁知道,刚走到村庄大门口的木桥上,不慎又踩断了木桥,连衣服也撕破了,因此心中顾虑重重,深感不安,认为这是不祥之兆,遂再次折返家中。李母再次鼓动,破除其心中迷信,说:“脚踏金阶(鸡)殿上行,踩断木桥换石桥,撕破青袍换紫袍。”威光听到母亲这些吉语后,心中的阴影随之一扫而空,随即再次动身前往,结果如其母所说,独占鳌头。
    相传殿前应试时,威光比武所用的武石及大关刀上分别被涂了腊烛油,致使威光试舞大刀时,一端着地,大武石亦脱手坠落地下,威光顺势一脚踢滚武石。当殿上发问演式为何名堂时,威光分别作答:大刀一端着地随身旋转为“在地割葱”,武石扫滚为“狮子滚球”。因威光解说的名称新颖,龙颜大悦,从而名登金榜。正是:
熊罴入梦状元郎,
半仗神灵半仗娘。
胪唱殿前应吉语,
武功文事两名扬。
    李威光高中状元后,村中几个主要的大门上都曾经悬挂着“状元及第”的匾额,村中的长辈和亲属亦受到了当时朝廷的封赏。




  关于我们 政府批文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 
主办: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      技术支持:和合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