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企业 更多+
      活动项目 更多+
福永联谊会2011年迎龙足球贺岁杯比赛
      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福永联谊会2011年迎龙足球贺岁杯比赛发起人:福永联谊会秘书长魏基彬联系电话:1
您当前位置 > 首页 > 文苑天地 > 诗文欣赏
诗文欣赏
装 扮 琴 江
时间:2010/4/19 0:00:00        点击:2629

装 扮 琴 江
──琴江改河亲历记
李富锦

    琴水悠然流百代,江波涌动证千秋。30多年前,本人两次亲历了琴江改河。第一次称“会战白石洋”,第二次是“转战油塘下”。兹录于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会战白石洋
    1975年5月7日,五华县和水寨公社在走马大队白石洋村举行了“琴江下游改河誓师大会”,拉开了改河工程的序幕。因施工现场设在白石洋,故称“会战白石洋”。
    改河的目的意义是:裁弯取直,缩短河道,根治水患,扩大耕地。
改河劳力主要由沿河两岸的水寨公社上坝、下坝、大布、玉茶、增塘、走马、澄塘、东溪等大队摊派。在当时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,政府动员上万民工,打人海战役,印证了人民公社“一大二公”和集中劳力办大事的优越性。
    我作为大布大队一名基干民兵,参加了誓师大会,并驻扎在白石洋战天斗地凡4个月。当年我18岁,高中毕业两年。
    会战白石洋的主要任务是,在新河床开挖河道搬运土石方。河床底部基本上是坚硬的石头,打眼放炮后,民工就要将爆破后的石头运去筑河堤。那时,我人瘦个高体质差,每天的工作是推“鸡公车”运石头,一车计重约800斤。而其他身强力壮者,一车有1500斤左右,几乎是本人载重量的两倍。推“鸡公车”的经历可谓刻骨铭心。“鸡公车”即独轮车,重心很难把握,必须肩背一条背带,两手抓稳车把,两脚呈马步状的八字脚,才能推得动。一天下来,全身软瘫得散了架似的。晚上,住在“天当被盖地作床”的工棚里,透过塑料薄膜数星星看月亮,似乎还有点年轻人特有的浪漫情怀。还好,当时年轻,一觉醒来,体力又恢复过来。第二天又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。
    在会战白石洋期间,还要参加基干民兵训练,我也见识了日式歪把子机枪,挺好玩的;训练之余,写了个《严格要求,刻苦练武》的报道,在县广播站和工地广播站作了播报。这是平生第一次被采用的新闻稿,是故,心里乐滋滋的。
    当年9月,我离开了改河工地,到五华县城镇小学(今县第一小学)当上了民办老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转战油塘下
    1977年1月初,自己又离开镇小回到了改河工地。这时已转战到玉茶油塘下了。
    大队领导得知我离开镇小后,经研究决定,由大队干部李佛林出面请我出任改河工地大队施工组组长。实际上就是每天在油塘下原河道上筑河堤量沙土方,记录各生产队完成的工作量,交给大队与各生产队结算工分与粮油指标。当时,施工组共3人,驻扎在玉茶河尾塘竹头边搭建的工棚里,有专人做厨师,兼煮凉茶、开水,送给工地上的民工解渴去暑。就这样,日月更替,直至1978年9月,我带领施工员在改河工地上忠实地履行着职责,为改河尽了一份力。那时,一天到晚在河堤上,皮肤晒得像非洲黑人,身上也不知脱了多少层皮。拿当时的话说,是锻炼了红心,锤炼了意志。期间,适逢1977年恢复高考,本人和好友李赐云、李汉君、李果山得知消息时,离考试只有1个月了。4人一起复习,仓促应考(本人还病倒在考场上),均名落孙山,落得个“大布四人帮”落榜的笑话;1978年又与赐云、汉君复习了3个多月赴考(李果山弃考),3人同时考上了,总算为“大布四人帮”争了口气。本人负笈求学后许多年,才慢慢褪去了黑黝黝的肤色。这就是为装扮琴江给本人无怨无悔又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    30多年过去了,用历史的、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琴江下游改河,裁弯取直、缩短河道、根治水患、扩大耕地4大目的是基本达到了。据五华县志记载,琴江下游改河历时7年,搬石山12座,筑堤7条8.7公里,建涵闸8座、电排站4个,动用耕地848亩,移民161户919人,完成土方232.1万立方米、石方184.9万立方米,耗资941.4万元,投入劳动力440.2万个工日。缩短河道6.7公里,防洪捍卫耕地2.1万亩,减轻内涝和洪水威胁5000亩,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.43万亩,获得河床滩地水面3070亩。当然,遗憾也是有的,因资金不足,急于求成,新河道的宽度和深度均未达到设计要求,以致影响通航和防洪效益;也由于改河,破坏了局部区域自然与绿色的生态环境,至今无法恢复过来。记得当年白石洋村一大片双人合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松树林,只能依稀残留在经历过“会战白石洋”人的脑海中了。琴江儿女经过七年的装扮琴江,五华人的母亲河是更美了呢,还是……这将由未来的历史说话了。




  关于我们 政府批文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 
主办: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      技术支持:和合网